| 加入桌面| 手机版 免费注册| 会员登录| 商务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书画大师 » 书画人生 » 正文

巨然的《秋山问道图》赏析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05-20  浏览次数:1313
核心提示:绘画史上五代时与董源并称董巨的巨然,是一个僧人。早年在南唐建业(今江苏南京)开元寺修行,曾受业于董源门下。北宋开宝八年(975
 

绘画史上五代时与董源并称“董巨”的巨然,是一个僧人。早年在南唐建业(今江苏南京)开元寺修行,曾受业于董源门下。北宋开宝八年(975年),宋太祖灭南唐,南唐翰林图画院不少画家被胁迫到汴京(今河南开封),在宋朝的翰林图画院里供职。巨然也在这种情形下从建业来到京师,居开宝寺为僧。为入境随俗,巨然的画中也糅入了北方画家李成的构图和笔法,如一些寒林山水图,但其画总的意趣仍归江南画派。《宣和画谱》著录了163件巨然的山水画,但全都没有名款,只是因循旧说归为巨然。在画上署款,起于北宋,宋以前绝少。而《秋山问道图》可以说是现存的巨然作品中与史载巨然风格最为接近的代表之作。

此图纵156.2厘米,横77.2厘米,绢本水墨。上部一峰高耸云霄,中部两山合抱,山麓溪畔,曲径通幽,山中林间有茅屋数间,主客端坐于堂,点出了“问道”的主题。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,土复石隐,圆浑厚实。山顶多“矾头”,坡石用长、短披麻皴描绘,不求奇峭而显得平和凝重。山体用淡墨烘染,而于山石之凹处以浓墨、焦墨点苔,以显现江南山水之湿润郁秀、生机流荡。笔性温和,不装巧趣。这就是董源、巨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绘“淡墨轻岚”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“皴、擦、点、染”的技法。而巨然较之董源,除了在构图上汲取北派山水之密林重山,层次井然外,其笔墨也趋于粗放,长披麻皴粗而密,笔法老辣、率意,尤擅长用粗重的浓墨秃笔点苔,更彰显江南山水之植被茂盛。巨然身为僧人,其画中也处处透漏禅机,所谓“澄怀观道”也,董源《龙宿郊民图》中描绘的生民群戏群舞的场景不复再现,代之以孤独、空寂、萧瑟,幽僻的意境。此图以“秋山问道”为名,一径曲折而入,深山之中独此一家,不知何处来客,向隐居的高人“问道”,令观者肃然感觉到场景之超尘脱俗、幽深静谧,感觉到禅宗宣扬的清澈澄明的禅心与空寂温静的大自然的融合。巨然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。

元代以后,“董巨”画派被文人画家追捧为山水画的最高典范,所谓“画之有董巨,犹吾儒之有孔颜也。”但在巨然生活的北宋初期,这一路南派山水在山水画界并不占主流地位,而是关仝、李成、范宽等北派山水的一统天下。虽然北宋中期米芾父子曾大力推崇“董巨”,但仍不成气候。直至元初,文人画家登上画坛,在赵孟頫\及元四家的大力倡导下,“董巨”才日益荣显。这与中国历代文人的参“禅”情结密切相关。中国文人虽然身列儒门,但禅宗宣扬的“平淡天真”,“超尘脱俗”的禅意依然挥之不去。开创画分“南北宗”之说的明董其昌,便是直接以禅论画,并将其画论归结为“画禅室随笔”。

 
 
[ 书画大师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书画大师
点击排行
关于我们 | 会员服务 | 广告服务 | 合作代理 | 人才招聘 | 友情链接

2012-2013 中华书画大师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蜀ICP备19034756号-1  版权所有:中华书画大师